盡管中國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但這一政策并未破壞中華文明的傳統結構。相反,它符合中國傳統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在英語中,我們可以稱之為“綠色的、合作的和商業性的文化”。這些特點體現在中國的和合文化中,就是人們以協調和可持續的方式,為共同的目標而和平相處。
說到改革開放與和合文化的關系,我立刻想起1996年圣誕節期間的一個故事。我的一個好朋友問我和我妻子能否幫她買兩頭中國石獅作為圣誕禮物送給她丈夫。我出生在北京的妻子建議可以去河北省的曲陽縣,因為當地生產很多石雕藝術品。
當我們從北京開了3個小時的車到達那里時,我驚呆了。一個個村莊里,狹窄的街道兩旁排列著由大理石、花崗巖和玄武巖雕刻而成的雕像,大小和圖案各異。大多數刻畫的是中國人物,但也有包含外國文化元素的設計,如意大利和希臘風格的等。許多家庭從事一些農活作為副業,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出售石雕。顯然,這個雕像制作產業不是最近才建立起來的。有些巖石是從遙遠的石礦運來的。這種服務于大區域城市社區的一條龍且專業化的制作生產,必須植根于祖輩代代相傳的悠久傳統。
我不能說自己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段經歷的意義,但當我修正自己對中國農村的理解后,所有這些在偏遠村莊等待被運往中國城市或國外的石雕的形態,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這段經歷加深了我的理解,即中國社會如何通過協調和可持續的實踐來體現和合文化理念?!笆翊瀣F象”不僅僅代表了當地手工藝的繁榮,它表明村鎮內部的傳統以及與外部市場的合作是當地經濟成功的支柱。這種植根于可持續性與協調合作的方式,是中華文明的鮮明特征。
我逐漸意識到,中華文明的特點是地方和區域合作的古老傳統。我開始注意到,類似的手工藝加工是中國許多農村產業經營的共同特征。從石料的開采、運輸到雕刻及銷售,整個過程各個階段之間的密切聯系和分工,是合作精神的典型表現。
在和合文化中,第一個“和”字代表著和諧、和平、協調合作。這個“和”字是由“禾”字與“口”字結合而成。中國人民始終認為,密切、可持續的合作對實現“人人有飯吃”至關重要。
隨著越來越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遍布中國各個角落,合作的范圍擴大到非農業生產。和合文化中的“合”字反映了這一發展。它將“一”字、“人”字、“口”字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人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進行的合作和商業活動,盡管它與糧食生產沒有直接關系。
和合文化不僅體現在當地的生產方式中,也在整個國家層面延續到治理理念中?!昂秃稀钡膶嵸|是和諧共贏,通過尊重多樣性、實現共同目標的協調,最終促進全面發展。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內生文化支柱。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源源不斷涌入,借助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并發揮專業化勞動力的傳統優勢。此外,中華文明傳統上對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開放,為新產品創造了一個龐大且不斷擴大的當地市場。
可以說,改革開放令中國過去被壓抑的生產潛力得到了釋放,也重振了植根于中國社會中的傳統和合精神。例如,專業的工業園、開發區和供應鏈的建立——就像我在曲陽所看到的石雕業那樣,至今在當地仍充滿活力——凸顯出古老的合作和分工傳統,是如何與現代及全球市場相結合的。
今天,中國在推進高水平開放。改革開放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戛然而止的政策,相反,它與中國古老的專業化生產傳統和相對完善的供應鏈直接相關。隨著中國對外合作的擴大、中國市場的發展,以及消費的多樣化和新產品的出現,這一傳統得到了進一步延續。這就是中國成功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真正原因。
另一方面,在經歷了多年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之后,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強調并進入一個新的層面——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和合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一個可持續的文明必須植根于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的可持續利用,必須植根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與其他文明的可持續關系。
此外,一個可持續的文明也必須基于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展如果不可持續,就不能稱之為“綠色”。必須“創新、協調、開放、包容”,才能實現合作和商業化。而如果一個文明不是“和平的”,那么以上這些條件均無法滿足。
這種可持續發展與合作精神,當然也體現在中國的對外開放上。反過來,中國企業也在走向全球,與它們信任的外國同行合作。邀請外國企業參與國內市場,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這體現了相互包容、互利共贏的原則。這些努力有助于構建更綠色、更合作的全球經濟。
作者|拉格納爾·鮑德松(Ragnar Baldursson)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冰島前駐華公使參贊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原題|【冰島】拉格納爾·鮑德松:“石雕村現象”傳遞和合文化鮮明特征
編輯|梧 桐
審校|常海峰